现代自然主义手法在传统菊展中的应用
第13届中国菊花展(广州展区)
中国菊花展览会,是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组织的一项全国性专类花卉展览活动,每3年举办一次。从1982年开始至今,已经是第13届。自2004年第八届始,正式易名为“中国菊花展览会”,它已成为展示中国传统菊花的国家级菊花盛事,在国内外形成良好的反响。
第十三届中国菊花展览会将于2019年10月26日至11月26日在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举办,本届菊花展览会以“菊耀盛世·璀璨中华”为主题,以近7万平米的展出面积,汇聚了来自全国62个城市和参展单位的菊艺景观,打造集自然森林、人文景观、传统文化和数字科技于一体的菊花盛宴。
菊,通常在冷凉的秋季开花。无论是在中国的国画、还是古诗句中经常出现,常用来形容临难不变节,环境越困难越显现君子高贵的节操。
菊秋季开花,原种的菊花呈金黄色。唐代以后虽选育出各种颜色的菊花,如白菊、紫菊、红菊等,但文人墨客还是视黄色为菊花的“正色”,称菊花为“黄花“。宋代唐庚《九日独酌》:“黄花空岁月,白首尚关河”中的黄花,就是这里的菊花。菊花又被称为,东篱花、篱花。最有名的诗句,当属陶渊明的《饮酒》诗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什么要提到这首诗呢?因为这次菊展的众多展区的大意境都会用到这句诗。
本次菊展,7天工期内,我司团队开展头脑风暴,高质量完成主创意图及整体布景,凭借作品“云水相望,粤新芳长”,展现了精湛的绿化园艺和菊艺造景水平。
本次参展作品主要采用“银河”的自然式布局手法与传统菊元素相融合,力求突破传统菊展布展形式,在继承传统菊文化的基础上,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呈现更加开放包容、丰富多元的花城底蕴和文化内涵。
灵感源于英国的小女孩Iris Grace,她是堪比莫奈的绘画天才。这位年轻小艺术家的绘画充满了梦幻般的色彩和迷人的纹理,柔和舒缓的视觉让人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气息。
在尊重传统菊文化主题的背景下,将菊花按照色彩、造型、株型等进行规划,并拓展了松果菊、荷兰菊、乒乓菊、芙蓉菊等菊类的引入。在配置手法上,每一处菊类都采用竖向型或者色彩调和型植物、复合型种植进行平衡,由此避免大红大紫成堆连片出现。
整体花卉中,菊类如造型菊、球菊在月底盛开会形成强烈的彩色效果,形成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表现形式。
花草相映,山水相望,以菊的情致携以粤的芳华。园圃展现的不仅是自然与人文,更是传统与现代碰撞而出的新粤风、新广州。
云山、珠水、粤韵、菊花,以小见大,以岭南文化的绽放,来展示闪耀的盛世中华。
主题中,“云”指“云山叠翠”的白云山;“水”指“珠水夜韵”的珠江,以示自然元素。而人文元素中,“粤”是由岭南跑马灯(可旋转装置)、岭南特色建筑锅耳墙来表现;“新”则指的是立体花坛工艺,广州标志性现代景观等;“芳长”是指:运用大量的菊花搭配出美不胜收的锦绣画卷,曼妙的曲度,相互映衬的斑斓,让菊的风雅源远流长。
此外,色彩搭配上将整个菊类彩色融入自然风格的基底之中,使得传统菊花布展形势得到尝试性变化,珠江水、海洋、丝路瓷文化、彩砂鱼、花船等景观元素的注入,既平衡了菊花的整体色彩,也生动展示了花城的山水自然景观与人文元素。
荔湾水上花市的花船尤为出名,是广州唯一的水上花集市。花农们顺着河湖,在船上载运着自家的年花,摇船叫卖。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图中的青花瓷球代表中国古时海上交易的瓷器,散落在海里,为后期研究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
沿海城市当然离不开海洋生物与遨游的鱼。但此次的鱼,又不同于以往。看看它的构思。
彩砂色彩艳丽、耐紫外线、不褪色,放置在透明的玻璃鱼形中,俏皮可爱,新颖独特。
流线形区域代表着珠江水系。珠江是我国第二大河流,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年径流量3492多亿立方米,居全国江河水系的第二位,仅次于长江,是黄河年径流量的6倍。
广州展区有多种菊花组合造型,尽显灵动的菊花之美,十分新颖时尚。一缕清风吹来,芳香馥郁,为菊花平添了几分盎然趣味。精心装扮的展区十分精致,一颗颗晶莹剔透的菊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更加熠熠生辉,几乎要陶醉在这菊花的世界里!随手一拍就能燃炸朋友圈~
——微信公众号:魅力上海
穿汉服,拿上一把菊花团扇,立于菊花丛中,十分应景。感谢所有为菊展,辛勤劳作的工作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