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拍摄进展宣传片
历经24个月的寒来暑往,200人创作团队用双脚丈量国内外沃野,将人文与植物凝聚在镜头之下。中国第一部全面展现植物世界的自然类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已于近日杀青。该纪录片将作为一次对植物世界的全面探索,一次对中国植物影响人类社会的全面梳理,也作为一次向大自然的馈赠、人类创造力的致敬,本片将在北京世园会会期作为重要的展陈内容与世人见面。


摄制组镜头下的植物天堂(一)


摄制组镜头下的植物天堂(三)
根植故土,以植物视角链接逶迤“丝绸之路”
两年来,《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摄制组根植故土,踏过巍峨陡峭的雪山、穿越过人迹罕至的林海、横跨过寸草不生的戈壁、深入过沃野千里的平原、探寻过逶迤蛇行的“丝绸之路”,用镜头为我们捕捉了那些生长在特殊地理环境中难得一见的植物。
在海拔接近5000米的不毛之地,年均气温零下5摄氏度,全年有长达8-10个月的霜冻期,摄制组为了寻找植物的踪迹,克服着含氧量只有平原一半的严峻生存考验,拍摄到了一种生活在高原流石滩上的草本植物——塔黄。

摄制组初见塔黄

一个月后摄制组拍摄同一株塔黄
摄制组为了完整纪录塔黄的花期,几个月内数次前往藏区。只为透过镜头记录塔黄惊人的生命力。仅仅一个月的时间,塔黄就能从一颗白菜的长度长到一个成年人的高度,如此惊人的生长速度,是在与时间赛跑的同时,也是在用尽全力完成生命的绽放。在塔黄完成繁衍使命之后,刚好一场大雨过后,彩虹出现,可以看到此时的塔黄已经开始枯萎,然而当冬去春来,塔黄依然生生不息。

已完成生命周期的塔黄
为了纪录这些独特的生命,为了最后的纪录片内容呈现,摄制组要克服高原反应,长时间地行走、工作,甚至生活在高海拔地区。大家一起睡过牛棚,互相抱团取暖,在难以站立的流石滩上相互扶持,和植物共同经历风霜雨雪和冰雹,这个过程很艰苦很虐,却也很让人兴奋,因为这样的生活,让摄制组能够与自然融为一体,能够感受到植物的力量,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纪录片给观众带来的视听震撼。而在整部纪录片中,类似塔黄的中国特有的高原植物共计纪录了几十种,不同的生存条件,不同的植物形态,无不是对顽强生命的礼赞。

纪录片中的高原植物
放眼世界,远渡重洋只为诠释植物的魂
两年来,摄制组多次远渡海外,国外的取景地包含约7个国家的30个地区。日本、印度、马达加斯加……植物在哪生根,摄像机就跟随到哪里,不管在悬崖还是峭壁。他们深入过政局动荡的阿萨姆,勇闯过鼠疫肆虐的马达加斯加,为了展现茶与佛教的关系,他们甚至亲自在寺庙生活……一切,只为诠释植物的魂。

摄制组在马达加斯加取景拍摄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摄制组为了探寻凝聚在植物的奥秘,抵达距离中国8000公里,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岛国——马达加斯加,它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同时,也处在全球疟疾最高发的的地方,整个非洲,疟疾发生率达到86%。而摄制组冒着风险来到这样一个地方,又是为了什么?

摄制组在马达加斯加拍摄到的黄花蒿



《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拍摄过程中除了要克服艰苦的拍摄环境与条件,以人文的视角记录植物的行为也是该纪录片的又一大亮点,植物虽然不会讲话,但植物是有行为的,有肢体语言的。它和所有生命一样,都面临着生老病死、传宗接代,《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摄制组以独特的视角尝试听懂植物的语言,走近了植物的内心世界。
视频:莲子发芽
这段影像纪录了一颗莲子的生命历程,它在水中孕育,就像一个新生的婴儿。拍摄的过程中,为了保证纪录片最后的视听呈现,摄影师整整三个月都在痛苦、期待、失落的情绪中循环,痛苦在于水下的生长延时摄影非常复杂,面对如何打光,如何固定、如何控制生长等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期待和失落,是在一次次试验中,伴随着接近成功和功亏一篑的打击。应该说摄影师三个月的等待,每一次的失败,都浓缩在这几十秒的镜头里。
植物棚拍组在纪录莲子的生命历程
就像每一份收获背后都有一份辛劳的耕耘与付出,透过纪录片看到的就是他们的工作环境,整整九个月,摄制组就在这里每天轮流24小时监控。他们既要种庄稼,也要养花,还要除虫,最后都成了栽培高手,而最后纪录片呈现出来的也是最真切的植物生命历程。
大型植物主题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带给受众的视听震撼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远不止这些,在距离2019北京世园会开幕还剩4个多月的时候,纪录片《改变世界的中国植物》的杀青让我们对北京世园会更多了一份期待,相信该纪录片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前播出的时候,除了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植物世界,了解植物如何滋养人类生命、塑造人类文明、改变人类世界,还将让观众感受到人类文明历史长河中植物的伟大力量。
来源 | 北京世园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