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千般意,
产业一线牵。
有爱皆是德,
为民不虚空。
千秋酿功业,
黄叶送君来。
一一冬至,致敬乡村振兴志愿者
2018.12.22
冬至大如年
“冬至一阳生”,
古人认为,冬至时节,
天地阳气日渐兴盛,
意味着下一个时间循环的开始,
乃大吉之日。
在古人心中,
冬至的地位不亚于新年,
自古就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古代,每到冬至,
便有许多讲究的“仪式”,
也正因有了这些“仪式”,
让漫长的岁月有了分界线,
使这一天与其他日子有所不同。
如今人们总说过节没有味儿,
冬至到,不妨按照老祖宗的样子过一回,
你会发现,用心对待年节的每一处小细节,
就是中国最地道最传统的节日味儿。
冬至,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时节,年关将近,是一年中极其重要的日子。
冬至,“至”是极致的意思,冬藏之气至此而极,但只要过了这一天,阳气初生,土壤水泽中便有了埋藏的春信。藏之终,生之始,冬至后天地间阳气一点点生发,万物也会开始由秋冬的衰败转为生长。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相当于春节,称之为“亚岁”。人们最初过冬至是为了庆祝新一年的到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
冬至有三候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
一候蚯蚓结丨冬至之日“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丨冬至后五日“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鹿属阳,感阴气而在夏至解角,而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丨冬至再五日“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已经暗暗流动并且温热。
昼最短,夜最长,安身静体
冬至在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为顺应阳气萌动,此日要关闭城门、市场乃至战事都需停歇,成为一年中最安静的长夜。《后汉书·礼仪》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古人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周礼春官·神仕》中记载:“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在古代,冬至也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刺,指名刺或名帖,也就是现代的名片。投刺是古代汉族礼节,通报姓名以求相见或表示祝贺)。
今日,我国潮汕地区仍有句民谚“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说外出的人无论如何,冬至这一天都要回家祭祖拜神,不然就是没有祖家观念。因此这一天的仪式也很隆重,人们要备齐猪、鸡、鱼等三牲和果品,在中午前到祠堂拜祭祖先,然后一家人再吃个团圆饭。
北饺子,南汤圆,合家团圆
在古代,一到冬至,远方的游子会跋山涉水奔向家的方向,和家人围坐在炉边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驱散整个冬天的寒气。
北方人一般吃饺子,南方人一般吃汤圆。
冬至之前,阴气盛,夜渐长;冬至之后,阳气生,昼渐长。所以冬至是一个阴阳交替的转折点。
饺子皮是月牙状象征着阴,饺子馅圆滚滚的象征着阳,饺子的十二道褶象征着一年十二月。而冬至就是一年之中,阴阳交泰的日子,意喻一家人和睦美满。
南方则在这天选择吃汤圆,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的前一天,天还没亮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做汤圆。在敬天祭祖之后,大家围在一起吃汤圆,因为汤圆圆滚滚的,古人用来表达太阳逐渐回归,生机重回大地的意思,如今更多的,则是人们对团圆的企盼。
冬至这一天,回家和家人好好吃顿团圆饭,哪怕是一碗饺子汤圆,也算是小小的仪式感。无论天怎么冷,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心里总是温暖的。团圆,是中国人最温暖的仪式。
数九寒冬,唱歌绘图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冬至,古人还会绘制《九九消寒图》,在白纸上绘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每日晨起梳妆时,佳人以胭脂随手涂抹一朵,待到九九八十一朵涂满,寒梅变作桃花,便是余寒消尽暖初回,推窗即见满园春色。
生活需要一些仪式感,唤醒我们沉睡的灵魂,去感应时光的脚步,去感知天地万物的美,生命的浪漫和诗意,皆在其中。
冬至有诗意
《冬至》
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辛酉冬至》
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邯郸冬至夜》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来源 | 大道知行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