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谁在府巷最深处?

梁文道笔下的福州的三坊七巷,是“至今还能在那石板路上感到前朝的履痕,古房的檐角里嗅得时间的霉味。里头的邻居全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戏台上你方归来,我这头就预好登台亮相。林则徐、沈葆祯、左宗棠、郑孝胥、陈宝琛、严复和冰心,全是这里的街坊。”

郁达夫走过三坊七巷,看见“毗连的大宅,钟鸣鼎食之家,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

而当我用一个下午的时间此处流连,耳畔咿呀的是艾敬郎与冷霜蝉的爱情故事,林觉民于陈意映令人泪下的哀哀叮咛。

坊巷深处有什么?有故人与故梦,有逝去的完美生活,有一千种形态的沧桑与深情……

荔枝与绛桃

安泰河畔的爱情涅槃

谁能料想到,三坊七巷的开端,可以追溯到一场五代十国时期的爱情呢?

在与坊巷走向平行的安泰河两岸,住着对门的两个年轻人,男方名艾敬郎,眉清目秀,饱学多才,擅长丹青,常在街上卖画;女子名冷霜蝉,娴熟端庄,与寡母容氏相依为命,刺绣为生。端阳节时,霜蝉到西湖看龙舟竞渡,遇卖画少年艾敬郎,互相爱幕,恋恋而别。这日,天气炎热,冷霜蝉摘了数颗荔枝投过楼去。艾敬郎接到荔枝,取出一只绎桃,在其上题“身无彩凤双飞翼”,投给冷霜蝉。霜蝉则以一句“心有灵犀一点通”回应。敬郎得诗,思念成病。其母舒氏知道真情后,过河造访,霜蝉示意去找闽王乳娘归大娘做媒。不料当两家准备共结连理之际,新闽王征选宫女将霜蝉抢了去。霜蝉自知无望,乃求与艾敬郎一见,至时二人一同跳进柴塔的烈火之中,一对鸳鸯从烈焰中飞出,双双腾空飞去。

这一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就是闽剧的经典剧目《荔枝换绛桃》,至今仍在上演,兴许正是我小时候听过的那一出依依呀呀,梨花带雨的唱述?一千多年过去了,故事依然在传诵,对爱情的坚贞不渝依然令人心生戚动,有人说这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有人说这比梁祝化蝶更凄美,有人则想起结誓不别离化孔雀东南飞。

而安泰河还是那条窄窄的安泰河,流淌不止。河中一群群锦鲤欢快地游动,或有冷霜蝉,或有艾敬郎,在此重相会。沿着安泰河慢慢走,经过咖啡馆、酒庄、茶馆、餐厅、会所、庙宇,经过一对对幸福的男女、悠闲自在的小孩、拍照的游客,经过千年的灿烂涅槃,蓦然惊觉,这一脉浅浅的河流正是三坊七巷中难诉衷肠的温柔。而这两岸的亭台楼阁、华灯旖旎则为这条古老的河流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与时尚的生命力,绿水徜徉,饕餮两岸——安泰河是三坊七巷这张城市名片的优秀注解之一,也将成为福州一处傍水的时尚地标。

从安泰河的西端,可以绕进光禄坊,蜿蜒的石板路,气势轩昂的白墙,我们开始进入的不仅仅一条坊,一条巷,景致在置换,历史也在置换。这一幅占地40多公顷,出自上千年前“宁为开门节度,不作闭门天子”的闽王王审知之手,在近代鼎沸的三坊七巷,才赫然在你眼前展开她自五代至今不曾憔悴的容颜。这里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这里是人类学上的“里坊制度活化石”,这里更是浓缩了半部中国近代史。

花厅并水榭

坊巷深处的完美生活

从高处俯瞰,疏疏密密的风火墙犹如波浪,此起彼伏。整片三坊七巷高低错落,连绵至现代城市,青瓦白墙,中间街道巷弄人在流动,仿佛明清时代的千军万马和近现代的中流击水以静默的方式,全都耸立在这群建筑中,让你陡然有穿越的感觉。而当你走在坊中巷中,见曲线优美的马鞍形墙脊,见流畅的鹊尾翘角,见山墙面上的色彩斑斓内容丰富的彩绘与灰塑,见朱红色的大门红漆已经斑驳脱落,见坊间的石碑和每一条坊巷的牌坊,你隐约可以猜测到,这一切的征象中都蕴藏着当时社会生活的内涵,这片以士人建筑为主体的群落凝聚了其时的人们对美的标准、对身份的互相认同。所以,你要走进建筑的内部去察看,看明时的房梁,清时的楼阁,或者民国时期的门窗。三坊七巷里的每栋宅院内都会有诸多木雕、石刻,虽然细部不尽相同,却都极其精美雅致。房门、隔扇用的是最好的楠木、檀香等珍贵木材,斗拱、月梁、悬钟、雀替等重要部件会作重点雕刻。

明清时的“三坊七巷”已是寸土寸金,难有大空间构筑大型园林。所以聪明的工匠借助天井、花厅、庭院等形式,营造出怡情养性的空间。如称作“花厅”的庭院,通常“布置一座厅堂或双层楼房,种花植树,开掘池沼,建造假山;在池沼和假山间配置亭台、楼阁或水榭、石桥,为了节省地方,假山上的亭子不少为半边亭或四分之一角亭,同时布以‘雪洞’”,这个雪洞可以供小孩捉迷藏,供人行走,又似假山堆砌,造型颇具园林感觉,黄巷38号小黄楼前的花厅最具代表性,极尽空间的利用和布局的精妙。此外,安民巷的麒麟弄假山、塔巷的王麟故居、宫巷的林聪彝故居、郎官巷的二梅书屋、文儒坊的陈承裘故居、光禄坊的光禄吟台、衣锦坊的水榭戏台都值得一看。

在这所有的戏台中,以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最为曼妙,这是一个坐南朝北、面积约30平方米的穿斗式木构单层亭台,可供聚会、观剧或登高临远。亭前红梅吐艳,亭下莲池涌泉,中隔大理石天井;朱红四柱顶着精工细作的翘檐,方形顶棚藻井内绘有象征吉祥美好的团鹤、蝙蝠,戏子轻踩在木制台面,声音传送——这声与人,人与景堪称浑然一体。更为奇妙的是水榭戏台完美实现了建筑声学的最优传播,声音从空中与水中传来,恰好形成了一种颇为立体的效果。水榭戏台所在宅院系郑氏宅院,是个大户人家,每年正月初三办春酒或有其他婚嫁等喜事时,主人都会盛情邀请众亲友到宅内聚会,他们坐在厅里一边宴客、品茶,一边听曲看戏,而女眷们则坐在酒楼和阁楼上看戏。

闽王到冰心

前朝的履痕沾泪痕

单从建筑的呈现,就能想象三坊七巷的盛世和故人生活的盛景,更何况是极具研究价值的里坊制度的诞生,和浩瀚的名人故事。郁达夫先生有一段经典的描述:“走过宫巷,见毗连的大宅,均是钟鸣鼎食之家,象林文忠公的林氏、郑氏、沈葆桢家的沈氏都在这里,两旁进士之匾额,多如市上招牌,大约也是风水好的缘故”。学者梁文道也有文:“至今还能在那石板路上感到前朝的履痕,古房的檐角里嗅得时间的霉味。里头的邻居全是叱咤风云的人物,戏台上你方归来,我这头就预好登台亮相。林则徐、沈葆祯、左宗棠、郑孝胥、陈宝琛、严复和冰心,全是这里的街坊。”

不止,这一串闪耀的名单还可以写得更长,如果算上那些在三坊七巷居住过、停留过的人物,那将是几页纸的星河灿烂,以及这些名字背后所蕴藏的历史沉浮与深厚内涵。再如果,将普通人的家族故事,老手艺人的百年传承,以及与三坊七巷息息关联的福州特有的文化脸谱和生活志趣都融入进来,那三坊七巷无疑是一个逛几天都不够的活博物馆,对于一个短暂的游人来说,丰盛得目不暇接了。

稍微熟悉三坊七巷历史的人,对各种名人故事早已津津乐道了。远至唐末黄璞,黄璞为崇文官校书郎,退后归居于黄巷,黄巢起义军打进福州,黄巢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时必须“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近至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比如说,林徽因是林觉民的侄女;沈葆桢是林则徐的二女婿;陈宝琛是溥仪的老师;冰心就读的福建女子职业学堂,正是由陈宝琛妻子一手创办;第一本外国文学翻译著作《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译者是住在光禄坊的林纾,而郁达夫在福州任教期间住在光禄坊的刘家大院……

位于杨桥路与南后街交叉处的林姓大宅,在此行中最为荡气回肠。这是林觉民的故居,也是林觉民的妻子在他殉国的两年后郁郁而终的地方。这座四合院式的宅院后来被冰心的祖父谢銮恩买下,冰心小时候在这里居住过,她的散文《我的故乡》中有对这栋故居生动描写。当天黄昏,我们一行人走进这座林觉民烈士故居,首先找寻的就是鼎鼎大名的《与妻书》。《与妻书》的手帕复制品陈列在偏厅,有一幅原比例的,还有一幅放大版本的。林觉民的字苍劲又娟秀,有些字不好辨认,但许多在场的人都在读,在念:“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此中切肤的深情,加之穿堂风阴凉,全身感到微微颤抖。听说很多台湾人来三坊七巷,一定会特意地来看《与妻书》,那些手帕上的蝇头小字,他们甚至都会背诵。因为《与妻书》曾是唯一同时出现在两岸中文课本中的名篇,可以说影响了几代两岸人。二十几岁正当燕尔,林觉民却为了革命葬身黄花岗,就义前写下这封充满矛盾的诀别书:一边是民族大义、家国兴亡,一边是山盟海誓、情深不渝,“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

“爱不在开始,却只能停在开始,把缱绻了一时,当作被爱了一世。”台湾歌手齐豫的这首《觉》,以林觉民之妻陈意映的口吻遥寄林觉民,如怨如慕,再看眼前的《与妻书》,如泣如诉,两相呼应两相望。三坊七巷留给他们的是遥远的梦境,不悔的诺言,而三坊七巷留给我们的是,时光深处无限的温婉,未诉的衷肠,以及时代自深深处的辛酸与浪漫。

【文章转载自海峡旅游】

阅读更多文章

请关注:http://www.touyan.com

热门文章推荐

季羡林 | 生命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我有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

梁漱溟 | 无私意便无隔碍,任天而动,天理流行

品《易经》,感悟人生艺术

克里希那穆提 | 教育是帮助孩子走向个人的完整和自由

曾国藩 | 傲,败亡之道;多言,殆害无穷

木心先生《将醒》| 本能成就宏伟精彩的事情

官方网址:http://www.touyan.com

官方网站:搜索“偷眼网”

官方微信:偷眼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三坊七巷吉庇路60号福建省状元府艺术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