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的赞!存“绿币”产“金山”,南平这一举措被全国推广!

“山围八面绿,水绕二江青。”

绿色是南平自带的底色,

生态是南平最大的优势。

一石激起千层浪

“森林生态银行”
让青山变成“银行”
让林农变成“储户”
让资源变成“资金”

南平探索了一条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为全国林改
再添发展新动能、
树立新标杆

近日,自然资源部印发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

(第一批)

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案例

成为首批被推荐的典型案例之一

供全国各地学习借鉴

典型案例

一、福建省厦门市五缘湾片区生态修复与综合开发案例

二、福建省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案例

三、重庆市拓展地票生态功能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四、重庆市森林覆盖率指标交易案例

五、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案例

六、江苏省徐州市潘安湖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七、山东省威海市华夏城矿坑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

八、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九、云南省玉溪市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案例

十、湖北省鄂州市生态价值核算和生态补偿案例

十一、美国湿地缓解银行案例

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案例入选理由
南平市探索推广生态银行模式,创立“林木收储+整合优化提升+生态旅游+康养”等新业态的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和“资源+朱子文化+新生态”的五夫镇“生态银行”,将分散的自然资源使用权和经营权集中流转并进行专业化运营,被誉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生动实践”。

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

▲顺昌林农拿到“生态银行”存折(资料图)

南平森林覆盖率达到 78.85%,林木蓄积量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被誉为地球同纬度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然而,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均山到户”政策实施,全市76%以上的山林林权处于“碎片化”状态,森林资源难以聚合、资源资产难以变现、社会化资本难以引进等问题凸显。

为了有效破解生态资源的价值实现难题,2018年,南平选择林业资源丰富但分散化程度高的顺昌县开展“森林生态银行”试点,借鉴商业银行“分散化输入、整体化输出”的模式,构建“生态银行”这一自然资源管理、开发和运营的平台,对碎片化的资源进行集中收储和整合优化,形成优质“资产包”委托专业且有实力的产业运营商管理,并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投资,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通道,探索了一条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近年来,南平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改革创新,创建“生态银行”,激活“生态红利”,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的转化通道,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卓有成效地探索出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南平样本”。

山水是最靓的名片,

生态是最大的资源。

如何利用生态资源创造价值?

南平在探索“森林生态银行”

做了这些努力

01.
政府主导,设计和建立“森林生态银行”运行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农户参与、市场运作、企业主体”的原则,由顺昌县国有林场控股、8个基层国有林场参股,成立福建省绿昌林业资源运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金3000万元,作为顺昌“森林生态银行”的市场化运营主体。

公司下设数据信息管理、资产评估收储等“两中心”和林木经营、托管、金融服务等“三公司”,前者提供数据和技术支撑,后者负责对资源进行收储、托管、经营和提升;同时整合县林业局资源站、国有林场伐区调查设计队和基层林场护林队伍等力量,有序开展资源管护、资源评估、改造提升、项目设计、经营开发、林权变更等工作。

02.
全面摸清森林资源底数

对全县林地分布、森林质量、保护等级、林地权属等进行调查摸底,并进行确权登记,明确产权主体、划清产权界线,形成全县林地“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数据库管理。

通过核心编码对森林资源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实时掌握林木质量、数量及分布情况,实现林业资源数据的集中管理与服务。

03.
推进森林资源流转,实现资源资产化

鼓励林农在平等自愿和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将碎片化的森林资源经营权和使用权集中流转至“森林生态银行”,由后者通过科学抚育、集约经营、发展林下经济等措施,实施集中储备和规模整治,转换成权属清晰、集中连片的优质“资产包”。

为保障林农利益和个性化需求,“森林生态银行”共推出了入股、托管、租赁、赎买四种流转方式:

有共同经营意愿的,以一个轮伐期的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资产作价入股,林农变股东,共享发展收益;

无力管理也不愿共同经营的,可将林地、林木委托经营,按月支付管理费用(贫困户不需支付),林木采伐后获得相应收益;

有闲置林地(主要是采伐迹地)的,可以租赁一个轮伐期的林地承包经营权以获得租金回报;

希望将资产变现的,可以按照顺昌县商品林赎买实施方案的要求,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给生态银行,林农获得资产转让收益。

同时,“森林生态银行”与南平市融桥担保公司共同成立了顺昌县绿昌林业融资担保公司,为有融资需求的林业企业、集体或林农提供林权抵押担保服务,担保后的贷款利率比一般项目的利率下降近50%,通过市场化融资和专业化运营,解决森林资源流转和收储过程中的资金需求。

04.
开展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开发运营,实现生态资本增值收益

►实施国家储备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采取改主伐为择伐、改单层林为复层异龄林、改单一针叶林为针阔混交林、改一般用材林为特种乡土珍稀用材林的“四改”措施,优化林分结构,增加林木蓄积,促进森林资源资产质量和价值的提升。

►引进实施FSC国际森林认证,规范传统林区经营管理,为森林加工产品出口欧美市场提供支持。积极发展木材经营、竹木加工、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林业+”产业,建设杉木林、油茶、毛竹、林下中药、花卉苗木、森林康养等6大基地,推动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

►采取“管理与运营相分离”的模式,将交通条件、生态环境良好的林场、基地作为旅游休闲区,运营权整体出租给专业化运营公司,提升森林资源资产的复合效益。

►开发林业碳汇产品,探索“社会化生态补偿”模式,通过市场化销售单株林木、竹林碳汇等方式实现生态产品价值。

图为农民正在林下采摘竹荪。

闽北大地上的生态资源

通过绿色产业发展与“生态银行”建设,

正源源不断地涌现出发展效益,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南平市“森林生态银行”

交出一张生动的实践答卷。

1

搭建了资源向资产和资本转化的平台

“森林生态银行”通过建立自然资源运营管理平台,对零散的生态资源进行整合和提升,并引入社会资本和专业运营商,从而将资源转变成资产和资本,使生态产品有了价值实现的基础和渠道。

试点以来,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已导入林地面积6.36万亩,其中股份合作、林地租赁经营面积1.26万亩,赎买商品林面积5.1万亩,盘活了大量分散的森林资源。

2

提高了资源价值和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

通过科学管护和规模化、专业化经营,森林资源质量、资产价值和森林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不断提高,林木蓄积量年均增加1.2立方米/亩以上,特别是杉木林的亩均蓄积量达到了16-19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森林生态系统的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服务功能不断提升,南平市主要水系的水质全部为Ⅲ类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1%,PM2.5平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

通过“森林生态银行”的集约经营,出材量比林农分散经营提高25%左右,部分林区每亩林地的产值增加2000元以上,单产价值是普通山林的四倍以上。

3

打通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渠道

通过对接市场、资本和产业,先后启动了华润医药综合体、板式家具进出口产业园、西坑旅游康养等产业项目,推动生态产业化;

积极对接国际需求,将27.2万亩林地、1.5万亩毛竹纳入FSC国际森林认证范围,为规模加工企业产品出口欧美市场提供支持;

成功交易了福建省第一笔林业碳汇项目,首期15.55万吨碳汇量成交金额288.3万元,自主策划和实施了福建省第一个竹林碳汇项目,创新多主体、市场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了森林生态“颜值”、林业发展“素质”、林农生活“品质”共同提升。

目前,

除顺昌“森林生态银行”外,

南平更多的地方依托自身资源特色,

积极探索“生态银行”建设,

正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模式,

实现着“青山”变“金山”的蝶变。

文化生态银行

图为“五夫里”文创工作室。

武夷山市五夫镇探索“文化生态银行”,以朱子文化开发运营为主线,整合零碎分散的山、水、林、田、湖、茶、古民居等资源作为文化业态的具体载体,形成“文化统领、IP运营、全域全资源门类承载”的运作模式,打通资源变资产变资本通道。

古厝生态银行

图为延平区巨口乡古厝群。

延平区巨口乡探索“古厝生态银行”,依托“国家生态镇”品牌、大量明清古厝、众多游乐业乡贤等优势,建设打造乡村“798”,在巨口乡先行先试,成立巨福旅游投资公司,推动古厝资源开发和乡村经济发展。

建盏生态银行

图为位于建阳区考亭村的建盏文化创意园。

建阳区探索“建盏生态银行”,搭建“一基地两平台三中心”,围绕建盏原材料资源、工艺、文化、创意、品牌等五要素资源集中整合,做好做强“一只盏”文章。

水生态银行

图为“武夷山”品牌矿泉水。

南平市探索“水生态银行”,以发展包装水产业为起点,对全市水资源进行认真梳理、统一规划,进一步树立品牌意识、创新经营理念,将生态优势转为产业优势。

茶生态银行

图为政和白茶茶园。

政和县探索“白茶生态银行”,通过搭建白茶产业发展责任有限公司这一运营平台,将白茶进行集中经营管理。并结合白茶产业发展优势,开发农田、林地、古厝等资源,实行全县生态资源一盘棋运作。

发挥生态优势、资源优势,

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现实效益,

在全国首创“生态银行”模式的南平,

继续探索着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

用生动实践诠释“青山”变“金山”。      

来源 | 福建省委改革办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