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以创新驱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重点实施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个千亿”产业升级行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新风尚。

在林业改革创新道路上,福建扮演着弄潮儿的角色。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
巫土根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几年前搭上产业扶贫快车,跟着村里的大户种植5亩非洲菊,2017年成功脱贫,每年收入近5万元。突如其来的疫情,导致清流鲜切花销售遇阻。巫土根因此急得团团转。
省政府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全面推动农业复工复产扎实抓好春季农业生产二十条措施的通知》,提出对疫情防控期间鲜切花无法上市交易的花卉生产企业,县(市、区)可视损失情况给予每亩不超过500元的补助。“本地政府还减免了租用村集体花卉大棚3个月的租金。”巫土根说,清流鲜切花产业基础深厚,相信很快就可以渡过难关。
清流花卉产业由来已久。2003年前后,当地人“嗅”到鲜切花市场的诱人前景,开始大面积引进非洲菊、洋桔梗、多头小菊等鲜切花品种。很快,“花田喜事”在清流上演。去年,全县花卉种植面积1.5万亩,销售收入6.7亿元。
我省通过项目、龙头、品牌带动,强化科技创新,调整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把森林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当前正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重点实施林竹、花卉苗木、森林旅游等“三个千亿”产业升级行动,并把林下经济作为转变林业发展方式、巩固林改成果的重要举措。
2019年,全省林竹全产业链产值预计4200亿元,笋竹精深加工和三产融合水平显著提高;花卉苗木产业产值预计860亿元,力争今年达到千亿元目标;社会资本发力森林旅游康养产业,森林旅游全年收入预计1100亿元;全省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达2987万亩、产值达635亿元,带动农户113.7万户。
去年,省林业局等5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八条措施的通知》,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动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等为主题的林下经济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长汀县四都镇元仕花卉专业合作社的260多亩林下兰花基地里,合作社负责人廖炎士正指导贫困户管养兰花。“每亩可给种植户带来近3万元收入。”他说,林下经济已成为不少贫困户的致富法宝。
去年是长汀推进水土流失精准治理深层治理的关键一年,全年完成水土流失治理9.62万亩,完成马尾松林优化改造1.1万亩,森林精准提升3.23万亩。依托来之不易的好生态,老区大力发展绿色产业,走出一条“绿利兼得”的脱贫奔小康之路。
当前,长汀正打造竹、木、花、鸟、草“五位一体”的新型林业经济。在油茶地套种黄花菜、在银杏林下栽植百合、在水土流失初步治理区林下栽培名贵中草药黄花远志……目前,全县完成林下经营面积171.3万亩,产值超过28亿元。当地还利用通过治理恢复的森林景观打造森林人家,导入森林旅游、森林休闲、观光康养等新业态,带动175户林农参与,年增收1345万元。
脱贫攻坚已进入攻城拔寨的冲刺期。福建充分发挥林业在山区林区脱贫攻坚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扶持林下经济以及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积极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去年,全省林业系统帮扶856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从事生态护林员等岗位,实现户均年增收7820元。
纵观八闽,林业产业正为脱贫攻坚提供一个又一个“绿色方案”。
洋口国有林场通过推广杉木育种科研成果,让贫困户共享林业科技创新成果。“我们采用‘林场+基地+农户’等形式,将杉木育苗基地承包给贫困户,增加其经济收入。”洋口林场副场长练芳松说,为解决林农资金与技术难题,林场提前预支育苗投入费用,并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提供全套技术帮扶。

来源 | 福建林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