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来1958年、1959年、1960年农业生产受到了挫折,经济发展也碰到困难,才明白单单靠规模经济是行不通的。于是,1961年、1962年以后,生产组织就恢复到生产队,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队指的是生产队,生产队的规模,相当于初级社的规模。那时候的一个基本理念是生产要靠科技,所以就开始引进农业现代化。
1978年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改革思路:科技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才把集体性质的生产队变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还是集体的,生产则是靠各家各户。改革之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产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增产要增收,增收就必须跟市场结合。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在变化的,当收入水平低的时候,只要吃饱就好了,收入水平高了,大家要吃得好,农民就要生产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一方面要靠科技,另一方面要继续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此外要结合市场的需求,政府则要发挥因势利导的作用。
所以回顾70年的发展,成绩确实很大,也有很多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但总体来讲,主要的逻辑就是要尊重农民的积极性,要依靠市场,要依靠科技,要发挥政府有为的作用。
我相信只要农村的产业能发展,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随着产品的市场价值越来越高,农民的收入会持续增加,就能够富裕起来。在这个过程当中,要用现代的科技,现代的管理,让农村变得更加美丽,成为一个大家都向往的地方,这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义。
现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补短板。城市收入越来越高了,全国收入也越来越高了,在这个过程中,产品需求是不断在变化的,农民要有能力不断生产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高质量产品,并且要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投入,以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新的附加值高的适销对路产品。这就要求在乡村建设方面,既要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积极性,也要政府搭台,根据市场的需求和变化,提供水利、道路、通讯基础设施、科技、金融等支持。这样,农民就会有更大的积极性去生产高质量的产品,也会更加积极地把生产出来的产品,利用现在的互联网平台,更好地跟最终消费者对接,更好地实现产品价值,这对市场供需双方是双赢的。
所以总体来讲,在农业发展上面,确实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依赖科技,适应市场。但是到底生产什么样的产品,也要综合考虑每个国家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只有如此,才能把比较优势变成竞争优势。

新结构经济学是反其道而行之,要看自己有什么,根据自己有的,什么东西能做好,然后在农民企业家的努力下,在政府的因势利导下,把它做大做强。当然这是一个动态过程,比如说“有”,在1978年的时候,我们有农民、有土地,我们缺资本,随着不断发展,土地就是那么多,但积累的资本会越来越多。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留在农村的农民,从人口数量来讲,也是下降的。所以“有”是不断变化的。
但是不管在什么状况之下,根据当时有的,总是会有一些东西是能够做好的。能做好的,就要创造条件,把它做大做强。新结构经济学的发展思路,就是要让每个国家、每个地区不管在什么状况之下,都采取一些能让经济发展起来、发展能够不断良性滚动的政策措施,以此为努力的方向。
新结构经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它能够不管在什么时点上面,总是看到发展的可能,然后把能发展的发展起来,创造条件,为下一个发展打下基础。这也是新结构经济学跟传统理论最大的区别。
要把数字技术的潜力发挥好,首先还是要了解数字技术到底是什么,然后我们现在的产业发展碰到什么瓶颈,数字技术在解决瓶颈问题时能发挥什么作用。用这个思路的话,数字技术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
数字技术是一个新技术,它的作用方兴未艾,当前有些偏远地区,已经利用互联网克服市场供需信息的瓶颈,把他们当地有机、绿色的食品直接卖给城市的消费者。我去华为参观,看到通过5G的物联网把每一头奶牛进行实时的监测,而提高产量。所以,只要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运用新科技的能力,提高必要的基础设施,我相信数字技术同样会给农业发展、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机遇。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教授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指导委员会委员
来源 | 新三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