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节,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煎熬,“新冠”疫情让医务工作者冒着生命危险作战“疫”线不能回家,很多寻常人家“关”在家里向往“诗和远方”。但是大家都有一个想法:疫情早点结束,美好早点到来。
因为疫情原因,我回四川老家的计划被取消。在抖音里看到弟弟发的视频,他坐在院子里的椅子上,配合抖音里的音乐深情地“假唱”,背景是父母辛苦一辈子建起的两层小楼,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在做作业,一个在玩耍。

炊烟袅袅,阳光正好。我不免被这一幕打动,回忆起儿时情景,想到当下疫情,也憧憬起未来的乡村。
疫情让“关”在几十或者一百多平米房子里的城里人无比想念乡下,或许开始懂了家里的宠物狗渴望“被遛”的心情。城市封了,就真的要“疯了”,而乡村封了,他们也“疯了”,是乐疯了。抖音、朋友圈里面的小视频和照片,年轻人在乡间“耍帅”“作死”的不少,无不让人为之向往。

我长大的那个地方是川南的乡村,老百姓不富裕但过得很“安逸”。林语堂在写《苏东坡传》的时候曾这样描写过:“四川的居民,甚至远在宋代,就吃苦耐劳,机警善辩,有自持和自治的精神”。
我那个村子相对偏远落后,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割猪草”“打桩儿”。养猪是每家每户的主要经济来源,假期里孩子们都要去麦地、油菜地、田坎子上采一些鲜嫩的野草回家喂猪,减少喂杂粮的压力。这就是“割猪草”。“打桩儿”就是几个同伴把竹背篓装满后,找个相对开阔的地方,大家一捆一捆扎起来当筹码“赌博”。找三根小树枝搭成一个金字塔状,每人出一捆“筹码”堆在一旁,参与的人与搭成的金字塔“桩儿”站成一排,把镰刀向一个方向扔出去,全部扔完后每个人就站到自己镰刀的位置,谁扔得最远,谁就先“打桩儿”,就是把镰刀投向那个金字塔“桩儿”,把“桩儿”打倒了,那堆筹码就归他所有了。就这样一轮一轮的玩。
“打桩儿”是个技术活,扔远了,可以最先“打”,但是远了就很难打准,是对智慧和技术的考验。想想很有意思,这个事情至少能教会我们几样东西,一是要想成功技术技巧很重要;二是愿赌服输,输了就输了,哭闹吵打都解决不了问题;三是要有所准备,即使输了,要留足时间再去采满一背篓,否则回家交不了差,还要遭受“二次打击”,这个打那就是动真家伙了。
现在的乡村,这些事再也没有了。改革开放40年,我们城市化率从19%提升到了60%,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但这并不影响中国的发展。很多国外专家,甚至国内学者都感到惊恐,其实这只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然现象而已。我们的改革是逼出来的、活力是放出来的,路子是闯出了的。中国智慧孕育了“中国方案”。

反思当下,憧憬未来,“疫”后(以后),我们需要怎样的乡村?
“可以整齐划一,但不要千篇一律”。在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浪潮下,乡村引入了城市发展理念,开始了统一的规划设计和改造,很多村庄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地方年轻人外出务工春节回家,甚至“找不到回家的路,认不出自己的家”,农村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统一规划和建设十分必要,但是要避免同质化,防止“千村一面”,必要的基础配套、文化场所、休闲步道、排污处理等可以一样一样的,但是建筑形态、绿化种植、乡村底色大可不必过分统一。中国有260万个村(行政村),都搞得差不多样子,那是多么可怕。
我在乡镇工作的时候,分管过乡村改造,去考察过一些“先进”。有些村庄甚至模仿城市,搞起了“迎宾大道”,笔直笔直的柏油路很是“风光”,但也有“风险”,交通意识并不是很强的乡亲们很容易躲不及飞驰的汽车。蜿蜒的小路,陈旧的小桥,参差不齐的杂灌林本身就是中国乡村的“原味”,这些大可不必刻意改变。我们的乡村需要“中国特色”。

“景色要有人欣赏,土地要有人耕作”。宋代诗人翁卷就曾写诗描写到“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子蚕桑又插田”。乡村,本来就是一幅画卷。现在,很多乡村都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很多村庄一夜之间成为“网红”,各种“打卡”,各种热闹。一些农田变成了“花海”,一些田野成了“公园”。人们尝到了“卖风景”的甜头。这无疑是乡村振兴的一条有效路子,但绝不是唯一路子。土地是乡村最大的生产资料,依附于土地的产业是发展之根本。

“耕地”不可以少,不能“种了别人的自留地,忘了自己的责任田”。抗“疫”的新闻中,各省的老百姓们从自家菜地里收起新鲜蔬菜,有的甚至用摩托车队集中运送的集中运输点支援武汉。这个时候的蔬菜比什么花儿都要漂亮。就像“山川异域、日月同天”这句被捧上天的诗句,在救命的危难时刻,永远没有“武汉加油!”来得有力、来得雄壮。
“自治是最高境界,法治是底线保障”。我们要建得起城市的“文明新风尚”,也要容得下乡村的“庸俗大老粗”。城市建立文明体系也不是一朝一夕,在文化程度相对高得多的城市,文明风尚的建立也是浩大工程。我曾从事过文明创建工作,那考核细则大到精神风貌,小到落地纸屑,缜密细致、面面俱到。在法治建设大力推进下,当今中国城市文明飞速发展,城市的“温度”不断上升,这次“疫”情考验就交出了很好“答卷”。相对城市而言,乡村更应该注重发展自治体系,老百姓那种看似“懒散无纪律”,是建立在几千年农耕文化下的生活态度,自有其底线。网上有些段子调侃一回农村就是“比房、比车、比女友,问东、问西、问所有”。其实这并不可恶,可恶的大概是我们所缺的恰恰是被人们所关注的。我依然相信,乡村的喇叭里,村书记喊道的“李二娃、李二娃,你家那条狗再不给老子栓好绳子,出来咬人,信不信老子给你打来下酒”。这样“硬核”的喊话,也是乡村的风景。

未来乡村会怎样?其实我们根本不用担忧,我们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导则,我们也不要追求那样的速度和激情,中国智慧下的中国方案,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自然就会给出一条“好走”的路子。就像德国人绞尽脑汁用最精密的齿轮打造“DSG”变数箱,搞出7个档位的时候,日本人却搞出个“CVT”变数箱,它已经超越档位,成了“无极变数”。不可否认,日本受中国智慧影响至深。
因此,未来会怎么样?我们大可好好阅读正在展开的“中国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