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九,也就是除夕前一日,俗称“小除夕”。在这一天,家家户户一般都会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这一天,除了有“蒸馒头”,还有“上坟请祖上大供”等习俗。
何为“小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年二十九的习俗
(1)上坟请祖上大供
年谣称“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除了蒸馒头,中国民间还会在这一天上坟请祖上大供。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
对祖先的崇拜,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存在。事死如生不仅是孝道的重要标志,也是尊老敬老的美德。祭拜祖先对中国人来说是头等大事,因此每逢节庆,都要对祖先告祭一番,这不仅仅是一种向祖先的告慰,也寄托了后人对祖先的感恩与思念。
上坟请祖的时间,大多数地区在二十九日清晨请祖,少数地区在除夕日下午到黄昏时请祖。据汉代崔富的《四民月令》记载,早在汉代我国的祭祖活动就已经是春节中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不管大户小户、穷户富户,上坟请祖都是一项很庄重严肃的活动。
(2)蒸馒头
民间民谣有“二十九 ,蒸馒头”。二十八做好了发面,二十九就要开始蒸馒头了,这个时候的馒头,通常和往常不一样,人们尽情发挥想象,把馒头做成寿桃、小动物等各种造型。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
在天津,人们还会在这一天到乔香阁请中国结,取“乔香纳福”之意。
(3)去打酒
民间民谣有“二十九,去打酒”。由于在过去的几天中,食物都已经准备就绪了,那么中国人会在这接下来的日子里准备些酒。对于成人来说,在新年大餐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家可以看到这里写的是“打酒”,而不是“买酒”。这是因为在旧时代,许多人承受不起买瓶装的酒。他们用自己的瓶子或者塑料袋,去酒家里买酒,那里的酒会放在一个大容器里。这样的酒要便宜许多,但是如今,对于许多人来说,买瓶装酒都是承受得起的。中国人一般都喜欢在吃大餐时配点酒。
(4)贴道酉
道酉,是一种用黄表纸砸成的小型黄钱。长大约三寸,宽约两寸,在下端剪成两个燕尾形的斜尖,一共砸出九个小圆钱。再用红纸剪一个小方块儿,上面用金粉印上“福”字,贴在黄钱上端。老北京备年,到了腊月二十九这天会把春联、年画、福字、门神等张贴起来。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过赶年
腊月二十九,也是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也叫“调年会”。土家族比汉族提前一天或几天过春节。有关土家族“过赶年”的传说:
1、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东南沿海出征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过年,奔赴前线。士兵英勇作战,立下了“东南战功第一功”,后人为纪念此次出征,便将年节提前,习以为俗。
2、土家族先民贫困,年三十日还要给富人做工,提前过年,以便同家人团圆。
3、旧时每到年关,官军遍来驱赶百姓,土家人提前过年,吃团圆饭,以便逃生。
4、土家先辈抗击外来侵略,提前吃年饭,以迎战。
来源 | 商氏资讯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