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调研四句话:一看房二看路,三看环境四看树,看地里看家里,还要看看村干部。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邦杰,在《中国人大》2017年第23期撰文《乡村振兴:产业、基建、人才与政策》。以下为文章内容:
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在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中国随着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伴随着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孩子进城上学而客观上产生了另外一个层面的消极现象 :乡村衰退,出现空心村,许多村庄只有老人。
十年来,我们组织调查研究,仔细研究国内外乡村的发展。我们觉得不论社会到何种发达的程度,人总是要吃饭的,粮食也只能从土地里产出,所以,农业是永恒的产业。工业化、城市化的大潮潮起潮落,要走的人走了,但总是会有人去做农业的。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农民会越来越富有、农业会越来越发达、农村会越来越美丽。调研与思考的结论是:乡村振兴要关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才培育与政策研究。全世界是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农业要走出去,看看别人怎么做,也展现中国数千年农业经验与乡村文化,展现中国的自信。
一、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
中国地大物博,有不同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人文传承等,造就了中国乡村不同的发展路径。为了总结各地农业与农村发展经验,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成果,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10年来,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农业与农村调研,近5年来又组织致公党各地方组织在全国各地进行中国乡村发展模式研究。通过调研乡村典型发展案例,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一)发展现代农业
乡村产业农业是第一位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乡村振兴的重任。北京建设现代农业科技城,上海郊区的高效农业与休闲农业,天津现代设施农业 ;山东的蔬菜,东北的大米,吉林的玉米,河南、安徽、苏北的小麦,舟山的水产养殖;新疆、内蒙古、西藏也都有特色农业。
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生产区国家有补贴,土地的集中经营带来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带来经济收入的改变。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南美大农业的发展也许只有东北、新疆可学,但东亚小规模土地经营的成功经验也是可以交流的。
我在上海调研时,上海领导说:上海农业不到GDP的1%,但农业农村必须保护,历史文化的传承、环境保护与休闲、蔬菜副食的应急供应,都要靠乡村。
(二)旅游推进乡村建设
由于城市的发展,乡村成了稀缺资源。乡村游不但保护了乡村,也成为乡村经济发展兴旺的重要途径。中国辽阔的疆土、悠久的历史文化、多民族的风情,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源泉。许多乡村的发展是旅游拉动的。北京郊区的古北口、皖南的宏村和西递、浙江的乌镇、湖南的凤凰边城、江西婺源、川西茶马古道……多少乡村靠旅游而新生。南欧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山区的古堡小镇也是如此,土地贫瘠,全靠旅游度假而兴旺。悠久的历史文化永远让人怀恋。
(三)环境改善发展生态旅游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退耕还林换来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观念深入人心,中国大地树林覆盖率增加,乡村不断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山清水秀的乡村生态游成为许多偏远山区乡村致富的源泉。
西藏林芝冰川映衬着森林,碧湖倒映着雪山。林芝夏季平均温度20℃,是西藏海拔最低、气候最温润、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桃花盛开的季节,像到了江南。日喀则头枕喜马拉雅山,怀抱雅鲁藏布江,生态旅游成为农牧民致富的源泉。新疆、内蒙古的草原,青海湖的油菜花开,川西的雪山峡谷,还有民族的歌舞。就是延安城外的黄土沟壑,现在也是郁郁葱葱。在阿拉善的沙漠深处,我访问一家牧民,他们告诉我:现在的收入主要靠游客来旅游吃饭。这些偏远的地区,旅游带来收入,带来乡村的发展。
(四)依托工业强村富民
江苏、浙江、广东的乡村首先是在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产业门类如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化肥、饲料加工等,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食品、服装、造纸、纺织等农副产品加工,为大工业服务的采矿和原材料初加工,为加工工业服务的产品生产与协作,为基本建设服务的建材生产与建筑经营,以及为出口服务的手工艺品生产等。乡镇工业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
有乡村企业,有集体有收入,也是美丽富裕村庄的普遍特征。
二、基础设施建设
(一)乡村保护
我国传统的乡村在加速消失,新型的乡村在逐步建设。保护乡村及其文化成为当前中国农村发展中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要留得住青山绿水,
记得住乡愁。保护乡村不仅保护了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留住了我们民族的根。保护乡村不仅能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而且也能促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当今中国快速发展背景下,乡村发展,一定要重视保护与发展、规划与建设的统筹兼顾,善于总结我国各地乡村的经验教训,发现乡村发展模式,推广乡村发展经验。从全国情况来看,传统乡村保护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为今天中国农村的发展注入了崭新的、持续的和不竭的动力。
(二)环境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与城市现代化形成对比,需要统筹规划安排。
(1) 生产性基础设施: 如农田水利建设,都江堰、红旗渠至今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地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地。
(2) 生活性基础设施: 如饮水安全、农村沼气、农村道路、农村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公路村村通,还有电视村村通。农村住房改造,牧区的定居,扶贫搬迁,极大地改善着居住条件。
(3) 生态环境建设: 天然林资源保护、防护林体系建设和保护、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湿地保护和建设、退耕还林等农民吃饭、烧柴、增收等当前生计和长远发展问题。
(4) 社会发展基础设施: 包括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卫生、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等。社会的捐赠普遍集中在学校、卫生所、图书室建设,还有支教与医疗支援,改善了生活条件。
我总结了乡村调研四句话:一看房二看路,三看环境四看树,看地里看家里,还要看看村干部。也就是说,发展好的乡村总是会呈现出一些共性特征的:房好路好,水清树茂,耕地保护好,庄稼好,农家好,好的乡村一定有好的带头人。
三、人才是关键
(一)农村工作队伍
发展好的乡村一定有好的带头人。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讲到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学农的学生
学农的要下乡去。农业大学的学生很少去务农,在其他国家很少见这样的
情况。发达国家的农场主一般都受过农业高等教育。中国近年来有了改变。农民进城了,土地流转带来机会。一些企业家、一些学农的年轻人下乡发展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发展,带来动力。
(三)农业科技专家学者
从事农业研究的人一定要去做推广,不能靠发文章、开鉴定会而结题交账。做推广的不研究、做研究的不推广的机制要改变。
四、政策研究
(一)农村与农业政策
十九大报告已有全面论述与战略部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二)国家产业布局带来乡村发展
城市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有其客观规律。城市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乡村之间在人口流动、就业结构、社会组织、文化变更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城镇化的急速推进还引起乡村社会结构的变化乃至乡村经济、环境的激烈动荡和变化。这些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五、全球视野: 走出去,看看人家怎样振兴乡村,也为世界贡献中国数千年农耕经验与乡村文化
乡村振兴是全球性的问题,应当走出去看看别人的情形以及别人是怎样做的。例如,欧洲乡村的保护,东亚乡村的土地整治与乡村发展,东南亚的期望,非洲乡下人的幸福观,北美、南美、澳洲的发展空间,中亚的潜力。
美国人100年前写下《四千年农夫》一书,瞻仰东亚数千年的农耕技术。20年前我在西澳用中国的传统沟种,解决干旱地区斥水土壤的出苗问题;在中部非洲与当地讨论粮食生产,我意识到不用“现代技术”,只需中国的农耕传统与起早摸黑的习惯就行。北美、欧洲有中国人居住的地方,房前屋后就会种上葱蒜小菜。在中国的偏远乡村,见到土地庙,体会对土地的敬仰;在祠堂见到家训,村里村外的风水树、神山圣水,体会到乡村文化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中国走出去,不仅要有高铁,还要有中国的传统农耕技术与农耕文化。这些技术与
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可持续发展的根。走出去,为全球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经验与文化,展现中华民族自信。
六、结论
1. 研究中国乡村发展, 就是研究中国“三农”问题, 研究中国小康社会建设,就是研究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当今经济全球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破解贫困问题、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事关中国乃至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论题。
2. 乡村振兴需要重视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育。怎样让种地的农民是学农的学生,是研究农业技术的专家学者,需要相关政策安排。
3. 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基本的是全世界的粮食问题、农业问题、乡村发展问题。政策研究已有长期历史,但需要有全球视野与思考。相关立法还需跟上,以解决实际问题。
来源 | 乡村振兴规划总局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