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借力“科特派”,延平助推现代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科技先行。
作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
近年来
我市借力科特派机制,
助推现代绿色农业可持续发展。

↓↓↓

“今天的百合都发完了,这些是明天要发的货。”6日下午,南平市兴一春百合园艺有限公司董事长卢柳余指着货仓里摆放整齐的百合花说:“平常一天大概发10扎左右,等春节前后的旺季,一天就要发3万支。”

▲延平区发展百合花产业历史较久,于2014年被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授予“中国百合之乡”。2018年,全区百合产业产值4亿元,种植基地主要集中在王台、峡阳、夏道、塔前、炉下等地,成为全国第三大百合鲜切花产区。图为花农捆扎百合花。 (王家盛 摄)

2010年,延平区王台镇开始集中种植百合花,从最初的10户500亩到如今的近70户6000多亩,并以每年20%的面积持续增长。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王台镇百合花产业实现产值约3亿元。

▲位于延平区南山镇村尾村的享通公司蔬菜基地。享通公司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种植与销售业务,曾入选厦门金砖会晤“食材供应企业”。近年来,该公司联合长富公司,聚焦全产业链,共同打造以“牛-沼-菜(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为特色的享通长富生态农业科技特派员示范基地,并组建了由12名高级农艺专家组成的科技特派员团队,为公司种养、加工、配送、销售等环节提供全链条服务。(本报通讯员 摄)

▲图为工人在生产线上生产乳制品。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是福建最大的乳制品生产企业,中国奶业前20强企业,也是我国首家通过国家优质乳验收的全品项巴氏鲜奶企业。2016年,长富乳品获评中国牛奶十大品牌。 (黄杰敏 陈可 摄)

▲南平跃农公司员工在种植基地管理农作物。跃农公司在茫荡、赤门、塔前等乡镇共建有5000余亩绿色生态蔬菜基地,种植40余种四季鲜蔬果品。每天,从蔬菜基地采摘的各类新鲜有机蔬菜被送往各大商超、酒楼。近年来,跃农公司严格按照有机、绿色食品标准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已获得有机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入选“武夷山水”品牌。 (林秀桂 摄)

不仅是王台的百合,塔前高山萝卜、洋后中洋花生、炉下“跑步鱼”、享通蔬菜、长富牛奶……延平区围绕蔬菜、食用菌、水果、花卉、畜牧等产业,打造“一村一品”示范基地,建立11个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引领当地现代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其中全区发展蔬菜种植11.9万亩、果园7.5万亩、食用菌6500亩。

在此基础上,延平区积极开展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今年全区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7家,新增家庭农场30家;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培育南粮米业、福丰稻谷专业合作社等米业加工企业(合作社);持续推进“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提升9家市级扶贫产业合作社规模,发展14名市级脱贫致富带头人,创建10个市级农产品品牌。

▲南粮米业(福建)有限公司于2016年注册成立,开发生产10多种不同种类的胚芽米产品,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需要。公司自有2000多亩标准化水稻种植基地,还向附近村民收购新鲜稻米进行加工,每年可解决约100人就业,带动每户农户增收至少5000元。图为公司员工在南山镇龙湾村收割水稻。 (吴晓真 摄)

绿色发展,科技先行。作为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源地,我市借力科特派机制,助推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延平区以畜禽养殖污染整治为契机,进一步帮助退养户“转”出新天地,于2017年5月成立转产转业科特派服务中心,在全区创办12所田间学校,普及实用技术、科学知识,开展实验示范、跟踪服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在延平区转产转业科特派服务中心,科技特派员杨家建通过科特派视频服务平台指导塔前镇赤坑村种植户张丰康做好蔬菜病虫害防治与水肥管理。延平区转产转业科技特派员服务中心下设花卉、水产养殖、果蔬、食用菌4个科特派服务小组,派驻16名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指导,通过服务中心辐射带动,全区建设转产转业示范基地17处,帮助退养户发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农业产业。 (卢国华 摄)

据统计,20年来,延平区累计派出科特派10批1109人,现有科技特派员343人,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281人、市级14人、区级48人,另有省级科特派技术服务团队14个,“六有标准”科特派工作站30个,科特派示范基地28个,实现科特派服务村级全覆盖。

接下来,延平区将继续实施培育龙头企业战略,做强做大牛乳、生猪、花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区域绿色经济带,推进产业扶贫“五个一百”示范带动工程,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等增收脱贫项目,进一步活用科特派机制,推进农村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

说变化 谈发展
延平区林业高级工程师陈道林:
从2017年开始,我担任科技特派员,时常前往延平各乡镇,指导当地农民进行花卉、果树的育苗、栽培等,帮助农民引进新品种,开发新产品。最近,我正在为明年各乡镇花卉、果树、茶叶的种植做规划。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延平区突破“三农”发展瓶颈,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规划农业发展方向,对全区农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横镇博爱村村民叶彩生:
我在外地工作了20年,从事建筑行业。自从村里成立了灜洲生态园,我就回来担任土建技术指导了。以前,在外面工作,家中田地荒废,如今村里有了生态园,家里的田地流转到集体,不仅每个月有分红,在生态园上班工资也不低。我已60岁了,上了年纪,就不爱去远的地方,在家乡工作,生活方便,还可照顾到老母亲。

王台镇井窠村村民兰天傅:
我种了9年的百合花,钱赚得确实比以前单纯种水稻要多,而且一年农闲的时间也变多了。不种百合的时候,我还会种点水稻、养些鸡鸭,而且轮种模式对土壤改良也有好处。一有时间,我就到全国各地的百合花销售市场跑一跑,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


来源 | 闽北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