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权威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对于农村整体布局、基建重点、民生欠账等诸多核心问题都作出详细部署,更有操作性。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所谓“新格局”,就是把乡村振兴纳入整个城镇化体系,从乡村整体规划中,也应体现新型的城乡关系,以城带乡,以乡促城。“摆脱过去城乡分割的一些体制和制度,同时在城乡布局上也要考虑它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朱启臻说。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很多短板,包括原有基础设施已经老化亟待加快升级,天然气供应、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等方面都应加大投入。
-3-
乡村振兴重点
在朱启臻看来,此前农村民生欠账很多,比如农村医疗条件需要改善,医疗设施有待解决,要解决农民看病难、缺医少药等问题,要破除二元体制,给予农民平等的社会保障。农村教育方面同样长期落后,政府部门应根据农村具体问题采取不同措施。养老方面,应加快完善农村养老基础设施,解决留守老人的生活问题。
湖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陈文胜认为,规划中,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得到突出强调,有利于更快建成小康社会、全面脱贫。此外,土地制度改革也是规划的亮点之一,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分配收益权,将激活农村成熟资产,给农民带来更多收益。
-4-
乡村振兴重点
1、集聚提升类村庄是指现有规模较大的中心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一般村庄,是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突破区。
2、城郊融合类村庄应积极承接城市人口疏解和功能外溢,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另一方面加快推动与城镇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促进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流动。
3、特色保护类村庄的重点是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与保护自然文化遗产统一起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类村庄将加强传统村落整体风貌保护,并在保护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适度发展特色旅游业。
4、搬迁撤并类村庄是指生存环境差、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以及生态环境脆弱、限制或禁止开发地区的乡村和因国家大型工程项目建设需要搬迁的村庄。这类村庄要解决好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徐林强调,四种类型的村庄应该分类推进:“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村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异,不能盲目超前发展,不搞齐步走。”
除了区分具体的乡村类型外,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张红宇还指出,推进乡村振兴也要注意区域发展上的差别。“比如东北地区的乡村振兴应该立足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上海、北京这样的郊区,突破口应该是都市农业、菜篮子产品。西北地区应确保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西南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像茶叶、药材、花卉等。”张红宇说。
-5-
乡村振兴重点
形成资金多元投入保障
朱启臻认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都需要由政府财政提供保障。此外,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也需要贷款来促进发展,除了银行要向农民提供贷款服务外,还应该鼓励民间资本,鼓励金融互助,让农民自己解决资金问题,把农民的钱切实用到农民身上。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面,目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乡村公共服务研究创新团队首席研究员党国英对记者表示,规划中几十项重大工程都予以了明确资金配套,将给农民和农村带来实际利益,含金量很高。未来在脱贫攻坚战略任务完成后,要把农村脱贫工作和整个农村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城乡更加平衡的发展。
未来搞农业不仅有干头,还应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未来农村人将和城里人享受同样的服务,农民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未来农村将是稀缺资源,成为城里人都向往的地方!
来源 | 乡村振兴促进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