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的现实情况就是“党建、村建、家建”三建合一,只是目前”三建”工作范围不清楚,方法不清,职能不清。尤其是传统农业步入工业文明下的现代乡村,我们所遇到的问题也是错综复杂,千疮百孔,可是我们又绕不过去,又必须积极面对。
(一)三建由来
从2016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探索,对“三建合一”进行实践与理论研究,见效不快,可能是我们自己也不太清楚,又感觉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在眼前。
乡村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尤其是市场化与城市化为社会主体,传统的农耕文明便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个改变,对于我们这个民族从没有过,没有成功的经验,更不知道怎么办。
乡村社会是一个自供自给非市场化的社会,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86.3%自家用的,今天农民一下要进入市场化,由自给与自治转入竞争与法规的结局,传统乡村怎么面对超前消费与高消费,又如何适应以现代工业体系为主的生产方式,作为一个有法规缺道德的市场经济,农民一下很难面对。
于是乎,如何保护处在弱势与技能落后的农民群体,尤其是市场竞争的,城市与乡村发展就成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结局。此时,“党建”就显得极为重要,无论“三农”问题如何严重,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不忘初心的目标,让一个古老的农业文明大国再次回归到政食为本。力挺大国小农,固农安邦之国策。
(二)三建构建
党建是乡村建设之方向。
因为有党建,才有村建与家建的后续工作。为何我们党建放在村建之前?市场经济与资本市场是排除道德与文明的行为,一切以利为上,尤其是小农经济在工业文明之后又落入弱势群体,谁来保护与推动小农,如同十九大提出的“不忘初心”,就是党建的作用。
这是因为中国是一个家与国为半径的社会,是一个熟人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环境,如何利用熟人伦理与道德架构起一个适应于乡村振兴的村规民约?乡村人口流动,传统产业(种田)在渐渐消失,故家祠、家谱、宗族就显得没有价值了。这就是我常说的,做乡村工作,如果农民不能安居,我们的工作就无意义,农民失去他们熟悉的生活与生产,从心底就开始迷茫与彷徨。如果乡村振兴农民不能乐业,那就是方向性的问题,此时初心就是方向,就是党建的意义。
村建是建立在家建的基础。
家-村-镇-县-州-府-国,家国天下,可见村建与家相互依赖。在乡村农民听谁的?肯定听村干部的,这种信任与认同是因生活在半径下生活方式所决定的。由家组成了祠堂,由祠堂形成村落,村就形成了家国同构。村干部在村里就是无冕之王,可是村干部走出村庄什么也不是。就像每个家庭,孩子一定听父母的,父母是孩子全部的信任,孩子对家庭以外的信任绝不会超越父母。所以村建有乡村建设与治理中,还权于村“两委”是乡村建设的核心问题。
传统的祠堂与今天村委会非常相似,在过去就是村的功能,祠堂又承担了互助、救急、村规民约等功能。而今天的社会这种村与祠堂的功能不再联系的紧密。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与宗族社会的解体,传统家族与无姓名文化对今天村委会的冲击,宗祠为自治下的道德社会正慢慢减弱,以党建与村建两股力量又很难驾驭失去宗亲文化的群体。此时家建与村建渐渐形成了两个相对独立的功能,也就是说,党建与村建渗透不到家庭与家族,家族不信任家族以外的人。
正因为如此,传统乡村在工业化与市场化的今天,渐渐变得乡愁与发愁,愁的是我们在竞争与法规来拯救乡村,用市场和传统的道德来拯救乡村。其结果是工业化模式组织起来的农民不再种田,用市场化手段振兴乡村,贫困的农村并没有富裕,相反走向空心化。普通的乡村稳定成为最大的问题,这不能不考虑这个时代的乡村管理模式的时候,或者说城市人的思维方式是否真正的帮助农民?
家建,农民能当上村干部,这本身就是家族与熟人关系的作用。是一个人在家族中的道德高尚才能推荐,一个家基本就是一个家族,就是两三个姓氏,百年联姻也成为一家人,一家人一定有一个人做家长,就是今天的村干部,他们一定品德高尚,一言九鼎之人。
今天,村民不听村干部的,如同孩子不听家长是一样的。家只要不稳定,就养不活自己,家庭、家族、家风、家谱、民约、伦理、孝道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慢慢会波及到放弃土地,卖掉农宅,丢下村落,自治与道德渐渐汇集成我们所说的“三农”问题。其直接表现是村民不听村干部的,这很危险,为什么?这可能是今天县镇两级过度干预村庄治理,曾经村委会的权力几乎全部失去所致,也就是说,家长照顾不了孩子,手中没钱、没土,也就没有组织化。这种情况基本是从2003年开始的,“三农”问题越来越多,从2003年连续下了16个一号文件,并不见好转。这说明中国文化中,底层民生出问题,底层连着高层,法律威胁道德,农村波及城市,家庭影响中国。也就是说,传统乡村的管理模式正在发生改变,我们如何面对?
(三)三种方法
第一种工作步骤:
自治,振兴与项目同步,指村干部能力强的。项目步骤:示范户、村组、行政村、乡镇、县区全域。先示范后软件(人才),运营前置,硬件随后。
1.是村书记抓全局,抓党建。
2.是乡贤与农家乐起步,抓村建。
3.是老书记与族长抓家建。
与乡村振兴同步进行,县区放权,工程放权,经济自立,建设与稳定并行。
由我们从111计划(硬件、软件、运营),到300万计划(一个村投入,不含基础建设),再到千百十(全域农旅,人才先行),以农治农,以点带面,以面助村,全域振兴。
第二种工作步骤:
乡贤,这是指村干部能力弱的,乡贤与村建同步。重点突出乡贤资本与村闲置资产融合,以农民参与突出村建。政府项目可以适当介入,可以政策与金融支持,逐步完成三建合一。
1.由村乡贤抓产业,以产业促村建,用村建推家建,家庭与产业联手,比较适合乡村发展。
2.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以乡村重组村委会,建立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村“两委”。
3.修祠筑桥,村史家谱,推动乡村产业与党建同步的乡村振兴。
第三种工作步骤:
小农经济,村干部能力差,又没有明的显的产业,又没有乡贤与资本,建议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或从村资金互助开始,扬长避短,局部推动,重点在精耕细作与原种农业,以小见大,从家起步。后组织专业合作社,再组织乡村自治,最终完善三建合一。
1.由村镇选出四五户环境好,有文化的农民,先从乡宿与农家乐开始,从家建开始。
2.全力打造小农经济,建立村内置资金互助,发展原种农业,小规模农产品,由小到大,逐步形成村集体经济。
3.由家建到村建,最后到党建,这种模式最适合中国绝大多数乡村,特别的偏远地区。
乡村振兴面临着错综复杂的问题,家建是乡村建设最重要的一环,选对了村干部,项目就成功一半,也叫乡村自治,千年如此。自下而下的以法治村的从来就没有成功的。
以上三种形式与做事的顺序,只是一个概念,在实际操作中,要具体对待,灵活运用。特别是在这非常时期,乡村自治,人才流失,小农经济没有稳定市场空间,有机与绿色标准化,还权于村“两委”,农民组织化等。这些问题存在多年,主要是功能与权力不清,行政干预严重,自治与法制办界不清。如何有效解决好党建、家建、村建边界与责任的关系,建立三建平衡,责任与宗亲融合,道德与法律并行的机制,乡村振兴肯定会越走越远。
三农不是问题,是希望。
来源 |乡村振兴促进会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