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农在第五届《中国•大同车河国际有机农业论坛》演讲全文整理
有机农业首先是基于自然科学的产业,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社会科学的乡村生活方式,构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模式,是本文探讨的重点。乡村振兴要重构乡村新时代的文明,而不是恢复上世纪的文明。
▇ 三农问题的“三个冲击”
我国三农问题受到来自产业因素、农村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因素三方面的冲击。
1:产业因素
现代石化农业的生产方式是影响乡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现代石化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形成了成本优势、数量优势,小农经济难以抗衡。当然我们也为此在环境安全、土壤安全和食品安全上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而这点,我们是在发展了几十年后才逐步认识到的。
2:生活方式
农村与城市生活方式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巨大落差,这些落差也可以说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速使得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大,加剧了传统农村生活方式的没落。现代的生活方式未必好,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未必不好,但是主流趋势如此,非口号所能改变。
3:人的因素
传统的农民是以经验为主的生产方式,需要向科学技术为主的现代农业转型。农民需要更新知识结构,向新型职业农民转换。
▇ 中国现代农业的困境
中国现代农业的六大困境
1、有产量无品质
几十年来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数量(产量)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完成了国人基本食品数量的需求。从此我们远离了粮票、肉票、油票等配给供应的阴影。随着物流运输业的发展,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得来自天南地北的各种农产品供应。
在满足数量供应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承担隐形的后果,即农产品的品质严重下降成为大多数民众并不知情的现象,即便他们觉得现在的东西没味道了,不好吃了,但也几乎很少有人去深究农产品的营养品质。
育种以高产为核心目标,化肥的超量使用也是为了高产、化学农药的使用也是为了保证高产,总之在产量面前,一切让路。还有谁关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呢?几乎各国所有涉及农产品营养品质研究的结论都指出,现在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营养密度)相较几十年前下降了50%-90%不等。食品营养不均衡造成的“隐形饥饿”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这不得不说是现代农业的悲哀。
民以食为天,不仅仅是能吃饱,吃的本质还是获取足够全面均衡的营养,每天填塞了一大堆高热量不平衡的食品,给我们的健康带来了长远的健康隐患。
2、不可持续
现代石油农业的生产模式除了依靠机械化以外,主要是依靠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来实现高产。但是站在资源转换的角度看,这是很荒谬的现象。以中国为例,我们每年消耗大约6000万吨化肥,生产了6亿吨粮食、近7亿吨蔬菜和3亿吨水果(以蔬菜为例,按照每人每天500克,大概足够36亿人吃一年)。这6000万吨化肥所消耗的不可再生资源:2亿吨优质煤、156亿立方米天然气和592亿度电。
3、环境污染
现代农业模式还造成了巨大的环境污染,除了开采矿物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毁灭性的破坏,以及近7成的化肥造成的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和氮氧化物排放污染。
4、比较效益低下
低品质农产品全面过剩,导致低价竞争,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畸形市场。低价竞争的恶性循环进一步造成生产端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生产一亩地粮食的一年的纯收入不及在城市中打工一天的收入,如此的比较效益让更多的农民放弃了农业生产。
5、食品安全
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给农产品的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打着符合国情旗号的、忽视了慢性中毒威胁的无公害标准早该被淘汰了,农产品安全的低标准意味着全社会要付出更大的医疗成本。
6、生态链破坏了
自然界原有的生态链被破坏,生态多样性被破坏。
环境污染严重、公共服务差、农产品有量无质、农民收入低……乡村振兴必须要解决这些问题。
▇ 乡村振兴的“四有”
乡村振兴要做到“四有”:有业、有技、有商和有文
有业:即农业产业化。生产力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扎实的第一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中国农业生产模式既不能走小农模式的老路,也不能照搬欧美模式。应该在借鉴欧美模式的基础上走自己的模式,并能有所创新。从石化农业转向可持续的生态农业,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农产品品质,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根基。
有技:即农业科技化。生产力的竞争本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农业科技的目的是提高产量、提升品质,并让农业可持续的发展,让农业的综合效益更高。农业科技化的方向应该是向自动化(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生态化(无污染、可持续)和体系化(系统、标准、规范)的方向发展。
有商:即农业商品化。农业要产出市场需求的商品,只有商品化、市场化,农业才能产生经济上可持续的自身造血能力,商品化的过程要强调社会化、专业化的分工,术业有专攻,让乡村为主体的有机农业,去做从产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是极其危险的,是注定会失败的事情。
有文:即农村文明化。如果说产业是留住人的脚,那么文化才能留住人的心。农村文明化要与时俱进,重构新时代的乡村文明而非复古。
改革开放四十年,随着中国人温饱问题的业已解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明显提升,由过去吃得饱到吃得好,转变为对农产品的品质需求。目前,我国常规农产品过剩,国内尚处于探索阶段的有机产品却微乎其微, 只占全国农业的0.95%,土壤、肥料、虫害导致该领域低产出、高成本、靠天吃饭的现状,难以产业化、产量低和高成本是有机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同时,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相当一部分原因是生产端的农残污染。在中央实施乡村振兴、发展绿色农业等政策红利的推动下,有机农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风口。
作为中国最早从事生态有机农业系统性研究和实践之一的企业,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原山西太原市特石生物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下称“特石公司”),经过十余年深耕研发与实践,探索出一整套的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的解决方案,成为世界领先的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化解决方案提供商,拥有七项国家专利,二十余项创新技术。在日前举行全国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博览会上,特石模式首次亮相,有望为有机农业破路。
特石生态创始人韩农(左一)为乡村基础干部讲解特石模式
破解农业行业痛点
“现代农业过度依赖农药、化肥和石油矿产资源,大规模单一机械化种植,严重污染土壤、水和空气。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就是提质升级,变数量导向为质量优先、数量并举,彻底解决农业生产方式的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特石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模式创始人、特石公司董事长韩农直陈农业发展现状。
有机农业生产力的提升必须拥抱先进的、环境友好的科学技术。韩农在十余年的实践中意识到,有机农业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用系统的观念来实现生态循环和可持续之路。面对行业痛点,特石模式应运而生。
何为特石模式?“作为一套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这套模式从基础的土壤水系改良到生态循环有机肥料、种植管理、病虫害控制,再到有机养殖等环节,有效解决了现代农业污染、可持续性差、农产品品质下降,以及生态有机农业生产力低、成本过高、农业产量低的问题,放弃了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解决方法,而是强调生态体系的整体均衡,具有全体系、低成本高效率、生态修复的特点。”韩农说。
特石南德农庄有机种植养殖技术员、微生物实验室实验员沈维向记者展示了特石模式与其他农业模式的对比结果。特石模式的产出与石化农业模式、生产成本相当,而产品品质却大幅提升,土壤改良通常只需要半个月至半年的时间,并且变压厌氧发酵技术可在14小时内把农业废弃物和生活污水转化成沼液肥和沼气,供农业生产和生活使用,实现农业废弃及生活污水的循环利用,达到94%的消化率。而一般生态有机农业土壤改良往往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传统堆肥或沼气池需要3个月左右。
实验员沈维在做微生物分析实验
技术匮乏倒逼自主创新
中国要实现强盛、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打造创新高地。特石公司十二载的自主创新路,正是中国科技崛起的一个典型缩影。特石南德农庄农技工程师沈卫峰坦言,长期以来,石化农业的导向使得科研资源都集聚在以化肥农药为基础的方向上,科研院校中很难找到有机农业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生态有机农业技术能够借鉴的理论几乎是沧海一粟。
作为生态循环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的核心,获得专利的特种微生物技术和变压厌氧发酵技术支撑了特石农场的土壤改良和生态循环,对特石模式产生了里程碑式的意义。“生肥入地”是农业生产的禁区,传统有机肥必须经过充分腐熟才能在地里施用。一次偶然,韩农看到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消除撒在土地中的鹅粪虫卵和蛹,并且接下来在这块地上种植的多种蔬菜获得了超过施用化肥的产量,而且品质更好。经过分析,他发现过去人们的观念可能存在误区,生肥会带入虫卵和有害菌,并且导致烧根烧苗,所以都是腐熟后使用。经过多次实验,探索出一套既能避免虫卵病菌和烧苗的风险,又能快速形成土壤腐殖质化有机质的技术方法。
特石农场的生态条带
这次发现带给韩农意想不到的结果。为了试验前人几乎从未涉足过的领域,试验团队天天睡在试验车间里,发酵试验的成功改写了厌氧发酵理论;为了观察有机养殖试验效果,每天与鹅同住,最终所有畜禽养殖营养系统的各项技术均获成功……
同时,特石公司组建跨学科团队,并与中国科学院农业办公室、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和植物所、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农科院、山西省生物研究所等院校、机构的专家、教授进行合作,共同探索特石模式。此后,特石模式在山西太原、广东惠州、上海浦东等地区的农场进行实施和应用,生产效果和土壤及环境改良状况完全应征了特石模式的特点,并先后获得欧盟和国标双重有机认证、欧盟有机转换认证。
特石模式沙盘
原中国科学院农业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王大生评价,该模式由生物循环系统、有机种植和有机养殖为循环要素,由多项专利和20余项科研实践成果支持的技术体系,体现了生态循环、农业高科技、低碳环保、生产过程和产品有机化的鲜明特点。
据悉,特石公司的有机“版图”正在不断扩大,已同印度尼西亚安塔集团有机蔬菜基地达成初步合作意向,该项目将是特石模式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项目。同时,将与新西兰等国家展开合作。“特石模式的农业一产为二三产发展提供了优质且价格适中的初级农产品,同时也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优美的生态环境。这就让美丽乡村具备了稳定的、可持续的产业结构,实现乡村振兴。”韩农说。
乡村振兴规划的提出,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中央刚刚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着重指出,要“以生态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为导向,推动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此背景下,应如何理解有机农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又应如何推动有机农业发展?对此,有着十余年有机农业实践经验的上海特石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农,接受了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
“有机农业首先是基于自然科学的产业,在此基础上,结合社会科学的乡村生活方式,构建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模式。”韩农首先指明了乡村振兴的关键点所在,乡村振兴要重构乡村新时代的文明,而不是恢复上世纪的文明。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受到来自产业因素、农村生活方式以及人口因素三方面的冲击,形成了有产量无品质、发展方式不可持续、环境污染、效益低下、食品不安全、生态破坏等六大现状,解决农业问题迫在眉睫。
“农业如果不升级,现有的农业模式利润低,甚至亏损,农户收入低,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同时,现有的生产模式不仅对环境污染严重,而且对农户健康威胁很大,所以年轻人更不愿意从事农业。”韩农向记者道出了对现有农业模式的担忧。
乡村振兴,需要农业升级,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转向生态农业成为行业的广泛共识,既需要能保障产量,提升品质,同时又要生态友好的农业生产模式。
“实现乡村振兴要做到‘四有’,有业、有技、有商和有文,目的首先是经济繁荣,脱离了一产这个基础产业的振兴是沙滩盖楼,基础不稳,振兴难行,打好生态有机农业产业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前提。有了造血功能的一产,二三产业的发展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文化复兴,就是可持续的乡村振兴。”韩农认为,乡村的文化振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彰显时代特征的结合,体现与时俱进的文化发展。
在韩农看来,生态(有机)农业产业化技术体系恰好整体解决了有机农业大规模、大面积发展的瓶颈(土壤、肥料、病虫害、高成本)问题,着眼于提高有机农业生产端的生产力水平,体现了农业生产的“两高两低”特点,即高产出、高品质,低投入、低成本的特质。
“全套技术体系打造的生态(有机)农业,其自身就具备了行业竞争力,是对原有生产模式的转型和升级。如此一来,一产不仅具备了自身的造血能力,而且为二产、三产融合发展提供了根基,并以此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基石。”韩农说。
在此套体系中,能够为农产品的加工和深加工提供物美价优的初级农产品,农业二产也摆脱了以往缺乏特色、缺乏竞争力的窘境,还能营造多样性的生态环境、能展现更加自然丰富的景观。这些就为开展涉农教育(自然教育)、涉农餐饮、涉农旅游、涉农康养等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在生态(有机)农业基础上打造的自然教育、乡村旅游、餐饮、民宿等更具备竞争力和长久吸引力。由此形成了有机结合的农业一产、二产和三产联动发展,也带动了涉农服务产业(科研、媒体、金融等)和周边产业的发展。
“如此一来,我们的乡村不仅有着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且在衣食住行上甚至有着比都市更好的条件,配套商业、娱乐、医疗和教育也相应的跟上,乡村有了相比都市的比较优势,青年人才下乡、返乡,不仅能留住脚,更能留住心,新乡村文化也发展起来,从而实现全面的乡村振兴。”此外,韩农建议,技术体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时间的研究积累和实践。
来源 | 农业大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