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花境院子,寻找生活真趣

行到巴南酒莫辞,千山叠翠缓归期。

林间摘果初晴后,篱下寻花晚照时。

风色从来酬逸兴,稻香今更赋新诗。

陶潜隔壁犹溪友,来问高歌和者谁。

——计然子《忆重庆花境院子》

抬头见天,有日月更迭;低首见地,有草木枯荣。山间有一处小小的院子,春有花眠,夏有风信,秋可宿露,冬可听雪。门绕清溪,正好濯足;舍宇旷然,四时轮转。
城市中的人们,都有一个山居小院的梦。这个小院无须大,不怕远,静时读书,闲时喝茶,如此就是人间诗意的栖居。
这个小院就是花境院子。

古人所说:「人家住宅,须要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消受如许清福,一身不虚矣」。院子是文人心性的内观,更是东方审美的外化,生命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如山水之清音,如草木之清趣,如茶茗之清香……正是诸如此般的无用之事,构成了璀璨的东方闲居哲学。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中国人大概是最亲近山水的民族了,我们总是喜欢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营造山水之境。北宋郭煕《林泉高致》中谓:「丘园养素,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

我们来到花境院子,就能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自然山水的乐趣。天坪山提供了我们无限的想象,在这么一个青山之中,即使是一个最普通的农舍就是最好的了。

何况院子主人何姐费劲辛苦,四处搜罗老物件,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桌一椅,都是年代感十足的,然而它们仿佛又是自然生长在这里的生命一般,与这里的山共生,与这里的水共生。

小院之中凿池引流,可见一莲池一泳池畜之;庭下置老石,玲珑生致随形生韵。随意播下了花的种子,肆意地盛开,将天地之美融合成趣,静坐小院之中,内心就会一曲山水清音缓缓流淌。

是的,在花境院子里莳花种草,可以让时光变得慵懒,可以让生活变得有趣。中国人的草木之心始于《诗经》,它像一颗浪漫的种子,栽种在我们心里,或长出青苔,或开出明媚。

王徽之有庭中细竹,陶渊明有篱旁霜菊,归有光有院中枇杷,它们虽是自然造化之物,却成就了中国人的另一种品格。

而在花境院子里,所有的草木繁荣都不是刻意为之。无论是一池莲花的婀娜多姿,还是一畦稻田的波浪起伏,还是一架瓜果的丰收景象,都是滋养着来到这里的人们的情趣和气质,生活变得有趣起来了,人就自然精神爽朗起来了,不是吗?

《故都的秋》里写道:「早晨起来,泡一杯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这是郁达夫笔下北国的院子,而花境的院子与此略有不同,庭中石桌石椅,檐下白墙黛瓦,院落之外是青山苍翠,院落之内是清净素雅。此时若能约上三俩好友,于院中同坐,或是鸟语花香,或是明月高照,喝着陈年之茶,闲旷之奢,绝胜人间。

花境院子这一方院落,是初见倾心,再见无比眷恋。这里的草木、竹石、生息有致。陶潜隔壁犹溪友,来问高歌和者谁」在花境院子里,你所遇到的可能都是像陶渊明一样的懂得生活的朋友,在这里久处不厌,心慕这里的晨昏、昼夜、四时轮替。

在花境院子里闲住一段时间,既能享受清风与明月,也享受着孤独与自由,愿你来到花境院子,回归生活本身,不虚一场相见。

来源 | 重庆巴南花境院子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