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机肥投入严重不足: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结构变差,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导致土壤板结。
② 长期过量偏施大化肥:长期过量施用大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不能得到及时地补充,引起土壤板结和龟裂。
③ 镇压、翻耕、浇水等农耕措施导致上层土壤团粒结构破坏。
● 根系能力下降。土壤板结的情况下,缺氧而导致根系活力下降,不能正常发育,呼吸减弱,影响养分的吸收。
● 导致缺素症。由于根系能力下降,肥水吸收能力减弱,加之土壤板结后,养分有效性差,作物易缺素。(植物缺素顺口溜,园林人必背!)
● 生理性缺素症。比如钙、镁、铁等。
● 作物长势差、品质降低等。
① 降水或浇水量大而且集中。
② 长期大量施用化肥,目前多数化肥属酸性肥料。
● 土壤酸化以后,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种群数量就会增多,有益微生物种群数量会大幅减少,从而增加根部病害的发病率。
● 土壤中的微生物环境破坏以后,土壤的团粒结构也就相应的破坏了。
● 土壤养分一般在中性或者偏酸性的土壤中吸收率最高,当酸碱度显著升高或者降低时,土壤养分的吸收率就会下降。
● 根结线虫喜酸性土壤环境,当土壤变酸以后,根结线虫的数量就会变多,从而引起根结线虫病发生。
① 设施环境封闭:设施栽培下,作物对土壤水分需求量大,会使土壤深层的盐分随水分蒸发时上移集聚到表层。
② 施肥不合理:过度使用大化肥,以及施用未腐熟发酵的粪肥,这是主要原因。
③ 耕作方式不合理:耕作层变浅,犁底层形成,盐分容易聚积在耕作层难以下渗,使土壤表层盐分逐年增高。
● 盐分离子的生理毒害。
● 造成作物生理干旱。
● 影响作物对养分的吸收。
● 土壤功能下降。土壤中含盐量过高时,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土壤功能。
来源 | 园林头条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