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解安教授撰著的《“三农”有解——“三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出版

 640.webp

一、内容提要

近年来,农村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区。如何解决集体土地所有制产权主体“虚化”问题?如何找到一种能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机制或方法论?如何走出一条尊重农民意愿的新型城镇化之路?如何创新一种能够有效规避生态恶化的发展模式?如何构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互动的双向流动模型?这些既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最为重要而尖锐的现实问题,也是理论界面临的最为前沿而有价值的学术问题。

解安教授撰著的《“三农”有解——“三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一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分析框架,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农民群众的各种创造上升到理论层面,挖掘其内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这五大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提出了如下学术新见。

农地股份合作论:广东、上海、江苏、浙江以及北京等地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创造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股权”和“农民变股东”的土地股份合作制,解决了农民主体地位“虚化”问题。本部分系统研究了农地股份合作制的生成机理、股权设置与实现、产权安排与制度设计、绩效评价、国外的借鉴与启示以及未来发展的构想。

人力资源反哺论:该方法论是基于福建省南平市相关试验,向农村下派“五路特使”(科技特派员、村支书、企业助理、流通助理、金融助理)引发的思考。农村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给予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机制是开放的、动态的,旧的问题解决了,再针对新的问题下派,并培养出内生力量。这一方法论体现了内生性制度变迁与政策导向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学理,可将其概述为16字真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这是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机制或方法论。

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论:通过对新中国城镇化曲折历程的唯物史观分析,发现“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这一主线贯穿农民工市民化的全过程。我国城镇化的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实现二者的统一,这既是基本经验,又是行动指南。“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意涵一脉相承,前者体现了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后者反映了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哑铃型产业发展模式论:简要地说,就是一、二、三产业“两头大、中间小”的发展模式,即第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小,构成哑铃型产业发展模式。这主要是对武陵山区资源生态状况的研究,得出来的结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

城乡双向流动模型论: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不能简单套用西方发展经济学的单向流动模型。要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破解中国的“三农”问题,需要以中国特色的城乡互动的双向流动模型为依据,充分动员政府、NGO及其他社会力量,引导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回流,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最后,建立在长达一年调研获取的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韩国新农村运动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进行了深度分析与探索。

二、图书目录 

第一篇  农地股份合作制论  

1.1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1.2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土地流转及适度规模经营问题探讨

1.3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与规模经营问题研究

1.4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市场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

1.5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生成机理分析

1.6土地股份合作制股权设置与实现研究

——以京郊为例

1.7农地股份合作制与“重建个人所有制”

——以京郊农村为例

1.8新“两权分离”论

——农地股份合作制的产权分析与政策建议

1.9股份合作制的治理机制及其创新实践

——西班牙蒙德拉贡合作社的借鉴与启示

1.10以色列莫沙夫:农业合作化的创新实践

1.11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法律思考

1.12恩格斯设想与农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设计

1.13略论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配套制度设计

1.14农地股份合作制绩效评价不能忽视劳动效率标准

1.15历史唯物主义农业生态思想探析

——兼论土地股份合作制的农业生态效应

1.16关于我国农地制度多元化的构想

第二篇  人力资源反哺论

2.1用 “人力资源反哺论”化解“三农”难题

2.2人力资源反哺论

——由福建省南平市相关试验引发的思考

2.3谨防农村社会崩溃:亟待人力资源反哺

——人力资源反哺论的运作机理

2.4人力资源反哺论之理论分析

2.5反哺农村应以实际需求为导向

2.6南平机制:一种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政府规制

第三篇  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论

3.1中国城镇化: 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的统一

3.2新中国城镇化曲折历程的唯物史观分析

3.3农民工市民化: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

3.4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

——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历程研究

3.5弓弦模型:农民工市民化

3.6新型城镇化:房地产发展新坐标

3.7新型城镇化:内涵式城镇化发展之路

第四篇  哑铃型产业发展模式论

4.1哑铃型产业发展模式:生态功能区发展的路径创新

——以武陵山区的发展模式为例

4.2哑铃型:喀斯特地区发展模式构建

——以贵州为例

4.3生态文明建设:考验中国现代化之路

第五篇  城乡双向流动论

5.1中国特色:城乡互动的双向流动模型

5.2城乡协调发展与破解二元结构

5.3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南平机制对转变政府职能的启示

5.4中国农村改革的根本出路:破除“二元结构与制度”

第六篇  韩国新农村运动:一个可资借鉴的蓝本

6.1直面农民的“迫切需求”

6.2韩国的新村运动

6.3韩国新农村运动经验及其借鉴

6.4要把“新农村建设”当作一场新的思想启蒙运动

6.5将新农村建设向城市延伸

——韩国新村运动的实践及其启示

三、作者简介

640.webp (1)

解安,男,1963年8月生,河北滦县人。毕业于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师从刘美珣教授,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概论”课课程组负责人、教学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研究中心副主任;清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本科生精品课专家组成员;国家级教学团队主要成员。1995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2年晋升为教授。兼任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农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特聘专家。曾赴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印尼、古巴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考察与交流;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受聘于韩国首尔国立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20多年潜心研究“三农”,先后提出了“新‘两权分离’论”(即农地实物所有权与农地股份所有权分离)、人力资源反哺论、农民自主选择与社会秩序统一论、哑铃型产业发展模式论、城乡双向流动模型论等学术新见。对破解土地制度、创新农村工作机制、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乡村生态振兴以及对破除二元结构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产生了积极有效的影响,得到了学术界以及相关政策部门的关注与认可。其学术理念与治学风格是:笃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实是最好的课堂,是理论创新的实验室。

曾主持国务院研究室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出版学术专著《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探索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实现形式》(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三农”工作机制创新——一条独特的路径》(清华大学出版社2103年版)、《“三农”有解——“三农”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等若干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农业经济问题》等报刊发表论文近百篇,多篇被《新华文摘》《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应新华社之约,在《国内动态清样》和《参考清样》发表论文和访谈多篇;多次就新农村建设问题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建议,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

核发:舒文

来源 | 清马来了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4ffce04d92a4d6cb21c1494cdfcd6dc1-239



发表评论